详细
金口坝
在坝附近河道中出土的守桥石人铭文中,北魏延昌三年(514),兖州刺史元匡在此主持筑堰修桥。隋朝开皇年间(581~600),兖州刺史薛胄在沂、泗交流处积石堰水,令其入黑风口而西流,以灌溉土地,因而城西大面积土地尽成良田,农业连获丰收,百姓颂之为“薛公丰兖渠”。五代后周广顺二年(952),慕容彦超据兖州叛,以金口坝堰泗河水入城壕中,作为兵防。元世祖至元二十年(1283),“开会通河,乃修胄旧渠,为滚水石坝,引泗入运”。元仁宗延祐四年(1317),疏为二洞,装置闸门,视季节水势而启闭,自此定名为“金口坝”。明成化七年(1471),都有水主事张克谦“结庐督修此坝”,历时九月,工竣坝在。计东西长50丈,下阔3.6丈,上阔2.8丈,高7尺。两端建“雁翅”以杀水势。南北跌水石直五尺,广40丈,用石3万余块,木桩8万余根,石灰百万斛。坝身固之以铁扣,嵌缝拦之以糯米,成为鲁地著名的“金口玉坝”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)和清乾隆三年(1738)、三十六年(1771)都曾重修,将坝身加长增高,扩为五洞泄水。
元代以后,由于引泗济运,金口坝更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。该坝不仅是水利设施,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还是泗河上的重要桥梁,有其重要的战略价值。据考证,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居所距坝不远,当年,李白、杜甫相会于兖州, 并赋诗相别“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”中的“石门”,就是金口坝。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诗坛“日月相逢”的千石佳话。石老的金口坝、泗河水为两位伟大诗人的才思诗情,提供了多么美好的创作源泉。“金口秋波”是古代兖州八景之一。近年国家已拨款对坝进行了维修加固,并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