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

兴隆塔下的秘密!

        

地宫

鎏金银棺

    兴隆塔,位于兖州城内东北隅今博物馆院内,因该地原有古刹兴隆寺而得名,寺久已毁圯而塔岿然独存。兴隆塔始建于隋,重修于宋,目前的兴隆塔是北宋嘉佑八年(公元1063年)兴建。这座古塔造形奇异,全部13层,上6层急剧缩小,形成“塔上塔”,为全国罕见。
 
  抢救性考古挖掘
 
  身材清瘦的史建强、肖贵田和王登伦作为先遣队员首先由盗洞进入地宫。
 
  地宫内稍显凌乱,很快,他们发现了两个甬道,一条向北,一条向南,这应该是当时修建地宫的人们进出的通道。考古队于是决定,打开北甬道,从地面进入地宫,开始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。
 
  地宫北甬道入口在塔基北侧正中,距地面约2米。沿着北甬道的台阶拾级而下,兴隆塔的地宫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视线里。它体量不大也不小,正南正北向呈正方形。地宫有着很漂亮的叠涩顶,三层斗拱递减成穹窿顶,中间留有八角形的藻井。
 
  这个形制反应了宋代建筑的特点。难道地宫是宋代的建筑吗?
 
  在拱顶下方,就是当初的那个盗洞,现在已经被封死。
 
  而墙体四周还有一些凿撬的痕迹,地上也有许多凌乱的砖块,是犯罪分子为了爬出地宫而从甬道里拆下的。
 
  更令人奇怪的是地宫的正中间,还有一口直径26厘米、深约170厘米的水井,它正对上方的藻井,水质清澈见底。
 
  在水井的上方,端坐着一个石函。上面布满了佛教雕刻。掀开石函的盖子,可以发现里面有5厘米深的积水,很多五色的石子样的东西,有唐宋年间的铜钱。
 
  在地宫里面,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块碑。上面写了北宋嘉祐八年,也就是公元1063年,由此看来,这个地宫的建成年代是1063年。
 
  考古队员新发现的石函和纪事碑,加上从犯罪分子手中抢救回来的金银制品—鎏金银棺、金瓶等文物,使兖州兴隆塔的名声顿时飞涨起来。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,石函、鎏金银棺、金瓶和安葬舍利纪事碑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 
  打算盗取地宫财宝
 
  2008年7月,兖州市公安局局长邵继臻接到一个电话,称兖州兴隆塔地宫文物被盗,有人正在河北省进行地宫文物的秘密交易。邵继臻马上召见有20年刑侦经验的刑侦大队长惠晓勇,第一时间将侦破工作交给这位得力的老刑警。
 
  兴隆塔是兖州市的标志性建筑,上世纪三十年代,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、林徽因夫妇曾来兖州测绘此塔,并在兴隆塔上留下身影。
 
  1985年,当时的兖州县政府对兴隆塔进行勘测和加固维修,在塔基地下未曾勘探到地宫的存在。那么兴隆塔地宫宝藏被盗的消息又是怎么回事?地宫和宝藏是否真实存在呢?
 
  2007年,河北大城县人崔峰看到天津蓟县白塔被盗的消息后,认为盗取古塔地宫是条发财之路。于是,山东兖州兴隆塔成了他的目标。只是由谁来提供资金援助呢?崔峰想到了自己的老板:姜培松。姜培松,经济条件不错,有过犯罪前科,有些胆量。
 
  果然,姜培松听了崔峰的计划,也觉得可以冒险,于是答应出资协助,同时为崔峰物色帮手。
 
  2007年9月,姜培松找到韩道新、徐江和曲涛三个人,他们和崔峰在姜培松的饭店里碰面了,五个人一拍即合,商讨后一致决定首先去兖州,对兴隆塔进行一番实地考察。
 
  挖地道盗宝
 
  2007年9月,崔峰、韩道新、徐江和曲涛四人从兖州回到烟台,马上拟定偷盗方案。
 
  2007年10月,姜培松亲自去烟台火车站送崔峰等四人去兖州,临行前特别叮嘱:一切行动要听从崔峰的指挥。随后,四人来到兴隆塔附近市场里租了间门市房,实则准备挖地洞盗宝。这间出租房离兴隆塔只有20米。他们假称要做海鲜生意,需要挖个可以存放剂量设备的池子,这样,那些叮叮当当的凿击声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 
  崔峰等人在门面房里安顿下来后,即刻来到市场特意定制了挖掘的工具。他们在房间里安了个槅门,把屋子分成两间,白天,他们在里间趁着市场人声嘈杂的时候挖掘,晚上则停止。
 
  就这样,在喧闹的集市声中,犯罪分子从2007年10月开始,神不知鬼不觉地干了3个月,终于挖成了地下的盗洞。
 
  犯罪分子打通的地道70厘米高,50厘米宽,只能允许一个人爬行通过。
 
  犯罪分子落网
 
  2008年8月5日,有消息传来:案件主犯崔峰在河北大城县露面;另外一些犯罪嫌疑人将在烟台进行交易,准备把这批文物销往海外。得到消息的惠晓勇赶紧召集最精锐的干警,紧急部署抓捕行动。
 
  这次抓捕行动由济宁和兖州两地警方联手出击;他们兵分两路,昼夜兼程,分别赶赴河北廊坊市大城县和山东省烟台市。
 
  2008年8月7日,案犯姜培松刚刚离开家门,就被早已守候在这里的干警们抓获;年纪最小的韩道新还在网吧做着交易前的最后放松,却不知公安干警们就在身边,于是就在电脑前被抓个正着。
 
  同一天,主犯崔峰被抓捕归案,同时公安干警在其情妇美容店的按摩床内将文物全部追缴收回。
 
 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一起重大文物被盗案被迅速破获,所有文物被悉数缴回。
 
  高等级的鎏金银棺和金瓶
 
  在尚俭的北宋,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等级的鎏金银棺和金瓶,它与当时的大宋皇朝有什么渊源吗?
 
  48厘米长的鎏金银棺,在迄今为止同时期出土的相似佛教圣物中,规格无出其右。
 
  金馆左侧錾刻着这样一幅画面:佛祖头枕右臂,双目紧闭,安详自在,他周围的僧众却面带悲戚—这是我们大众熟知的佛祖涅槃图。
 
  右侧图案与左侧相对应:佛祖也是侧身枕臂而卧,周围环绕着悲戚的十大弟子、护法金刚和纯陀居士等,除了这些相同的元素,学者们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不同。
 
  首先左侧的佛祖枕右臂右胁而卧,这也是我们在佛教寺院或者相关的图画中所看到的佛祖涅槃样态,而金馆右侧的佛祖却是枕左臂左胁而卧。
 
  在被专家称为“临涅槃”的画面上,还有两个少见的胡人形象被錾刻出来。
 
  金瓶原来被安装在鎏金银棺内,是一个道地的纯金制品!金瓶高13厘米,呈瓜棱状,这也是宋代器物的典型造型。
 
  而金瓶所装的物品,就是石碑标题所记载的佛顶骨舍利。
 
  探寻佛顶骨舍利的来历
 
  兖州兴隆塔地宫的佛顶骨舍利从何而来呢?在石碑上有910个字的碑文最有可能成为驱散专家们心头迷雾的阳光。随着专家们的深入解读,一个久远的历史故事渐渐铺陈在我们面前。于阗国、一个叫法藏的人也随之走到了历史前台。
 
  于阗是古代西域四国之一,就位于新疆昆仑山下,今天的和田地区。于阗国自古盛行佛教,是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中转站,保存有中国最古老的佛像。
 
  公元960年,伊斯兰教一跃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,随后汗王苏图克开始在新疆地区以武力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。而素来以信仰佛教为传统的于阗国,自然难以避免宗教的冲突。
 
  面对伊斯兰教的不断侵略,自唐代以来就与中原交好的于阗国,更是不断派使者往来于开封、敦煌、于阗之间,以求得外方支援。
 
  公元970年,当于阗举国沉浸在保卫战胜利的欢乐中时,谁也没有想到,这场小捷,只是一场艰苦持久的战争的开端。其后,在与喀喇汗王朝的战争中,于阗屡遭失利困扰。当时的于阗国王李从德不得不做出一个重大决定,再次派使臣出使宋朝。这次,于阗将送上有史以来最贵重的厚礼—390斤美玉,以及一个比美玉还要珍奇的特殊宝物 “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”。
 
  兴隆塔地宫内埋葬的就是释迦牟尼本人的顶骨舍利,它们跟随于阗的使者来到了中原,就装在金瓶内。
 
  古老的兴隆塔下,竟埋藏了世界罕见的珍贵文物。这个佛顶骨舍利,它的发现在佛教史上意义重大,因为佛顶骨,是佛的最有智慧的头脑的顶骨,所以这在舍利塔当中也是级别最高的。
 
  关于兖州兴隆塔地宫内供奉有释迦牟尼真身顶骨舍利一事,现有的史料中并没有相关记载,专家们很难从文字典籍中发现它的来龙去脉。按石碑所说,这些舍利是由一个叫法藏的人“亲往西天取得”。
 
  兴隆塔塔上有塔
 
  “塔”,缘起于古代印度,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,在印度,塔多半就是类似于坟冢的形制。东汉时期,塔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,形成我们今天常见的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塔的建筑形式。
 
  佛教中,塔的级数代表了不同的含义,十三级佛塔就是最高级别的塔的形制。
 
  兖州兴隆塔为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芯砖塔,通体分为两截。下七层粗大,上六层骤缩而细小,上下叠加,呈难得一见的母子相托状。
 
  兴隆塔是比较典型的楼阁式的佛塔,兴隆塔是13层,53米高,基座是48米长,兴隆塔从下往上越来越窄,到了第7层往上骤然变小,形成了塔上有塔的奇观,这个奇观在佛塔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 
  兴隆塔多少年来都是兖州城的制高点,登高望远,风物尽收眼底,美丽的“兖州八景之一”—“兴隆塔影”,还经常出现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。
 
  现在,从塔的第1层到第7层,每层都有几个石刻碑文。
 
  一块位于兴隆塔第7层的石碑刻于宋嘉祐八年。碑文告诉我们,兴隆塔建于宋嘉祐八年。这一年,正是地宫中出土的那块石碑完成的年代。两个文物正好印证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宋嘉祐八年,为了安葬法藏所带回的佛顶骨舍利,兖州建起了兴隆塔。